发布日期:2025-08-05 浏览次数: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范,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山东省首批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城市,东营市通过制度创新、市场激活与政策协同,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为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东营样板”。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全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总额达1.19亿元,交易业务量及交易额均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一)“试点先行”蹚路子。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行选取影响东营空气质量改善,同时也是市内企业新上项目缺口最大的两项污染物指标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确定为排污权交易标的,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占比全市90%以上的三大行业,即精炼石油产品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作为交易试点行业。
(二)“全面覆盖”稳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科学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三步走”战略,即试点行业必须参与、其他行业自愿参与、所有行业全覆盖参与。通过自然衔接、有效过渡,2025年东营市实现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行业全覆盖。以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为依托,促进“排污大户”转型升级,形成“减排—交易—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腾出更多的环境资源容纳优质项目实施,推动全市2024年VOCs、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总减排量达计划的150%。
(一)制度衔接“破梗阻”。针对国家现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东营市充分考量指标核算、流程互嵌、制度设计等难点,创新出台《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核算办法》,对排污单位所有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方式和核算口径统一规范管理,畅通了制约排污权指标在制度间有效流动的政策堵点,实现了排污许可证对企业排污量的全覆盖,增强了要素指标的有效流动。
(二)政府储备“调市场”。全面核定全市1300余家排污单位排污权,把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被动减排指标全部纳入政府储备,用于调节排污权交易市场和支持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储备氮氧化物4312吨/年,挥发性有机物2521吨/年。近三年来,促进全市1900余个项目落地,支持22个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累计拉动近623.77亿元投资落地东营。随着二级市场活跃度不断攀升,政府储备作为应急补充,形成“企业主导、政府兜底”的市场化格局。
(一)流程电子化。在全省率先建立排污权交易管理系统,涵盖数据图示预览、一级市场交易、二级市场交易、建设项目总量需求、排污单位确权指标、排污权交易审核等版块。全市试点行业排污单位现有总量指标、新改扩建项目需求指标、排污单位富余指标交易、政府储备及转让指标等情况全部“一览无余”。排污权交易双方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排污权的转让和申购,大大减少了排污单位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排污权管理效能。
(二)金融绿色化。赋予排污权金融功能,创新实行排污权抵押贷款制度,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以排污权配额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按照排污权预抵押贷款方案,通过绿色信贷通道为企业发放贷款,有效打通要素“资产”与金融“资本”间的转化渠道,将“沉睡”的排污权转化为“流动”的资本,实现了用更灵活高效的市场化手段助推绿色发展。利津县建设银行发放的一笔2亿元排污权抵押贷款,是全省排污权抵押金额最大的一笔贷款。
通过多元化实践,东营市排污权交易改革正从单一交易向制度体系化、区域协同化、金融创新化方向深化,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引擎。东营市场化资源配置创新探索不仅破解了环境容量约束,更培育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提供了“要素市场化驱动绿色转型”的鲜活样本。
原标题:《典型案例展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