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6-24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习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妇联维权阵地建设和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即日起,甘肃妇女微信公众号推出“甘肃妇女维权优秀工作案例展示”专栏,通过经验分享和一线纪实,全方位展现甘肃妇女维权工作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敬请关注本专栏,带您走进基层妇女维权一线,感受陇原大地妇联组织守护 “她权益” 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山丹县妇联主动作为,与县委政法委紧密对接协作,立足基层社会治理实际需求,以综治中心为坚实依托,以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为重要抓手,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县级单建、乡镇联建、社区统建等多元化模式,高标准搭建起县、乡(镇)、社区三级家事调解组织架构,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地化实践路径,全力打造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山丹样板”。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矛盾调解工作的“四梁八柱”。清泉镇北街社区张大爷与李大妈的房屋继承纠纷,曾让双方亲属关系濒临破裂。社区家调站主任王莹带领团队多次上门,在耐心倾听诉求的同时,将法律条文与亲情纽带巧妙融合,最终促成和解。这一案例不仅修复了破碎的亲情,更证明了基层调解组织扎根社区的重要性。
在顶层设计上,山丹县妇联联合县委政法委,以综治中心升级改造为契机,深化“三调对接”机制,将家事调解与矛调、诉讼、信访等七大中心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执委婚调室等资源,成立县级家调站,由县妇联分管领导挂帅,汇聚妇联执委、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形成调解工作的“核心引擎”。
县级家调站建成后,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推动乡镇、社区依托“和合之家”“党群服务中心”,构建起20个基层调解组织。吸纳22名妇联执委、9名法律明白人、3名心理咨询师、131名巾帼志愿者,组建专业化调解队伍。这支队伍通过常态化走访摸排,主动发现矛盾隐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筑牢基层平安防线。
有了坚实的组织架构,还需高效机制保障调解工作提质增效。山丹县以“线上+线下”一体化为方向,打造社会治理平台,构建“指挥调度、数据汇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跟踪督办、考核评价”六大闭环体系,实现矛盾纠纷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为打破部门壁垒,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统筹调度各方调解资源,实行矛盾纠纷“一个地点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网络联动、一个口径回应答复、一个流程办结、一个责任落实”“六个一”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矛盾化解效率,让群众不再为跨部门协调难题而奔波。
大镇一对异地务工夫妻的婚姻危机,正是高效机制的“试金石”。县家调站启动“一站式”服务,调解员联合心理咨询师通过线上线下双向疏导,联动民政部门提供婚姻指导,最终让这对夫妻重归于好。这一案例充分证明,协同机制在化解复杂矛盾时具有显著优势。
机制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专业调解队伍的支撑。调解员刘玉红初入岗位时,在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中遭遇困境。家调站启动“以老带新”培养计划,在资深调解员杨春晖指导下,她不仅成功化解纠纷,还总结出“听、中、疏、问、创、固”的“春晖六字决”调解法。如今,刘玉红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调解能手,其蜕变历程见证了山丹县妇联执委调解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
山丹县“家调站”通过动态入驻机制,明确常驻、轮驻、随驻单位权责,实行双重管理模式。以轮岗交流激发队伍活力,以退出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全方位提升队伍素质。截至目前,山丹县家调组织已受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37起,成功调处29起,调处率达78.4%,成为维护家庭和谐的坚实力量。
在陇原大地上,甘肃省各级妇联步履不停,以“娘家人”的拳拳初心,将妇联维权阵地建设和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化作对妇女儿童实实在在的关怀,妇联维权服务更有力度、关爱帮扶更有温度,让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得到增强。